习近平赴江苏考察调研,专程前往这个特别的地方
濠河之滨,天朗气清;馆园相衬,中西互映。
形若珠链的一江清水环抱着南通老城区,南通博物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濠河南畔。它由爱国实业家张謇于1905年创办,是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馆。漫步其中,独特的苑囿式设计,兼具馆之渊博与园之精美,并收中式韵味与西式格调。
12日下午,江苏省南通博物苑,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张謇生平介绍展陈,了解张謇“实业救国”、发展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事迹。
跟随总书记的脚步,让我们一探这“华夏第一馆”的历史渊源,领略其背后穿越历史、经久不衰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有祖国
1894年,多年科场失意的张謇赴京会试,高中一甲第一名状元,被授予六品翰林院修撰的官职。然而不久之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愤慨和忧虑激荡心绪。他在日记中写道:“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在反复思忖多日后,张謇认定“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于是,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他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开始了躬身“棉铁主义”三十余载的救国实践。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为了支援抗日救亡,“华侨旗帜”陈嘉庚投资设立制药厂,为前线供应药品;配合社会主义改造,企业家王光英创办近代化学厂,带头进行公私合营……
“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2020年7月21日,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企业家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
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
状元办厂,对于视工商为“末业”的中国传统社会来说,无异于惊世骇俗之举。起步于民族危难之时的大生纱厂,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重挤压下,从1895年底开始筹办,到1899年春投入生产,历时之久足见其道路坎坷。
在困难面前,张謇努力寻求绝处逢生之机。开工约半年后,棉纱销路转畅,纱厂一时间名噪海内,为风雨飘摇中的黎民提供了大量的布匹、衣被。翁同龢为大生纱厂题写楹联“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
1922年,大生集团4个纺织厂资本已达900万两白银,有纱锭15.5万枚,占全国民族资本纱锭总数的7%。此外,大生集团还积极涉足其他轻工业。到20世纪20年代初,大生集团已然涵盖农牧渔业等各类企业69家,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张謇也被时人誉为“东南实业领袖”。因此,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2019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这是本分。
有多大的视野,就有多大的胸怀
“世变亟矣,不民胡国?不智胡民?不学胡智?” 张謇将国民教育当做近代立国的根本大计,逐步形成“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体系。
他利用在大生纱厂历年积累未支的个人薪俸,加上筹集的资金,于1903年4月27日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所独立设置的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此后20余年间,又将他在大生纱厂中的全部工资与部分红利捐作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经费。
到1924年,张謇在南通地区共创办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初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和农、工、商、科技为中心,包括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
张謇曾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1903年,张謇对日本进行了为期70天的考察,作为学校教育之补充的博物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他两次上书清政府,建议在北京建立合博物、图书二馆为一体的博览馆。与此同时在家乡南通依靠私人的力量,率先做出示范。由此,便有了1905年南通博物苑的诞生。
“希望大家拓展国际视野。有多大的视野,就有多大的胸怀。”2020年7月21日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家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
爱国奉献,踏实耕耘,放眼世界。企业家精神穿越百年,历久弥新。
延伸阅读
习近平赴江苏考察调研
中央宣讲团来江苏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送来怎样一道思想大餐
跻身“万亿俱乐部”,这位来自江苏的“种子选手”还有多远?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宣讲报告会在南京举行
娄勤俭:努力以平安建设过硬成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策划 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文字 人民日报记者 王玉琳摄影 新华社记者 鞠鹏值班主编 陈月飞实习编辑 王晗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